六義附庸
基本解釋
謂賦。古人認為賦這種文體乃《詩經》“六義”中“賦”的流衍,故以“附庸”相喻。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詮賦》:“然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也。於是 荀況 《禮》《智》, 宋玉 《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
成語(Idiom):六義附庸
發音(Pronunciation):liù yì fù y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充當了六種角色,既是義士,又是附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六義附庸是由“六義”和“附庸”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六義”指的是義士在道義上應盡的六種義務,包括忠義、孝義、仁義、禮義、信義、廉義;而“附庸”指的是居于附庸地位的人。六義附庸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充當了六種角色,既是義士,又是附庸。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在道義上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六義附庸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道義上應盡的多重角色和責任。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家庭、工作、社會等不同場合中扮演多種角色,并且盡力履行各種義務和責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六義附庸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張丞相列傳》中的一個故事。故事中,張丞相是漢代的一位賢臣,他忠于國家,孝敬父母,對待人民充滿仁愛之心,尊重禮儀,言出必信,廉潔奉公。他在國家政務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同時盡力履行各種義務和責任,因此被稱為六義附庸。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六義附庸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六義附庸的好丈夫,不僅對妻子孝順,還對家庭負責。
2. 這位領導在工作中充分體現了六義附庸的精神,受到了廣大員工的尊敬和贊揚。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六義附庸的每個字的拼音首字母組合起來,形成一個詞組,如LYFY,以此作為記憶的關鍵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文化中對于忠義、孝義、仁義、禮義、信義、廉義的詳細解釋,以及這些道德準則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努力學習,做一個六義附庸的好學生。
2. 初中生:作為一名學生干部,我要起到六義附庸的榜樣作用。
3. 高中生:我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個六義附庸的社會公眾人物,為社會做出貢獻。
4. 大學生:作為一名青年志愿者,我要踐行六義附庸的精神,為社會服務。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要做到六義附庸,盡力履行各種義務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