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質
基本解釋
[釋義]
(名)被一方拘留的人,用來迫使對方履行諾言或接受某項條件。
[構成]
偏正式:人(質
[例句]
救出了人質。(作賓語)
[同音]
人治
英文翻譯
1.hostage
詳細解釋
◎ 人質 rénzhì
(1) [pawn]∶為迫使對方履行諾言或接受某項條件而拘留的人
他必須把他的母親、妻子和兒子留下來作為人質
(2) [hostage]∶通常指被交給另一方的人,以作為對交付人或交付機構的良好意圖的保證
(1).人的實體。 南朝 梁 范縝 《神滅論》:“人之質非木質也,木之質非人質也。”
(2).指人的體魄。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四:“ 唐 襄州 趙康凝 令公,世勛嗣襲,人質甚偉。”《宋史·世家傳四·南漢劉氏》:“有 余延業 者,人質么么。” 清 顧炎武 《萊州》詩:“山形當斗入,人質并魁梧。”
(3).被對方拘留作為抵押的人。多用以迫使對方履行諾言,或向對方有所要挾。 李大釗 《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康妙恩”》:“他們向 介爾士 提出以在‘康妙恩’手下的一切的人質換回 卜郎魁氏 。” 陳白塵 《大風歌》第四幕:“太后謀害 齊 王未成,便留他在朝,作為人質。”
成語(Idiom):人質
發音(Pronunciation):rén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敵對勢力或犯罪分子控制并作為保證或交換條件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人質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軍事和政治活動中。在戰爭中,當一方占據優勢時,通常會要求對方交出一些重要人物作為人質,以保證對方履行某些條件或達成協議。這些人質通常是高級官員、貴族或重要人物的家屬。在犯罪活動中,犯罪分子通常會綁架某些人作為人質,以脅迫其家人或政府采取某種行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人質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某些困境或危險中的人們。它可以用來描述被控制、被威脅或被迫采取某種行動的人。同時,人質也可以用來比喻在某種情況下,某些人成為了被牽制或被限制的對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人質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軍事和政治活動。在古代戰爭中,人質作為一種策略被廣泛使用。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詞語逐漸被引申為形容被控制或被威脅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人質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被恐怖分子作為人質關押了一年。
2. 這位商人的家人被綁架,成為了人質。
3. 在交涉中,政府釋放了一些人質以示誠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人質這個成語的方法可以是聯想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被綁在某個地方,無法自由行動,就像是成為了人質一樣。這個形象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人質的歷史和現實情況,可以閱讀相關的新聞報道或歷史書籍。此外,也可以學習其他與人質相關的成語,例如“人財兩空”、“人云亦云”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玩具被弟弟拿走了,我感覺自己成了人質。
2. 初中生:我在游戲中被困住了,像是成了人質一樣無法逃脫。
3. 高中生:在這場恐怖襲擊中,許多人成為了恐怖分子的人質,他們的安全受到了威脅。
4. 大學生:政府為了保護公民,決定不向恐怖分子交付人質。
5. 成年人:在商業談判中,雙方互相威脅對方的人質,以達成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