聵眊
成語(Idiom):聵眊(kuì mò)
發(fā)音(Pronunciation):kuì m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愚昧無知,聾而瞎。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聵眊是由兩個形容詞組成的成語,聵指聾,眊指瞎。聵眊形容一個人既聾又瞎,意味著他非常愚昧無知,對外界的事物一無所知。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聵眊一詞通常用于形容那些對事物一無所知、不愿意學習或者不愿意接受新知識的人。它可以用來批評那些思想落后、知識水平低下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淮南子·天文訓》記載了一個故事,說古代有一位聾子和瞎子相遇,他們互相交流卻無法理解對方的情況,最終發(fā)現(xiàn)彼此都是愚昧無知的。因此,人們用“聵眊”來形容那些既聾又瞎的人。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從小就是個聵眊,對學習沒有任何興趣。
2. 這個人太聵眊了,連基本的常識都不懂。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既聾又瞎,無法聽到和看到任何事物,從而形成對聵眊的理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類似的成語,例如“目瞪口呆”、“愚公移山”等,可以幫助擴大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那么聵眊,連1+1等于幾都不知道。
2. 初中生:這個人真是聵眊,連基本的科學常識都不懂。
3. 高中生:他對文學藝術(shù)一竅不通,真是個聵眊之人。
4. 大學生:那個同學從來不上課,真是太聵眊了。
5. 成年人:他對時事政治毫無了解,真是一個聵眊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