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義
基本解釋
引用義理。 漢 東方朔 《非有先生論》:“引義以正其身,推恩以廣其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表》:“引義比事,必得其偶。”
引義(yǐn yì)
發音:yǐn yì
基本含義:引用他人的話語或文章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或論點。
詳細解釋:引義是指在表達自己觀點或論點時,引用他人的話語或文章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以增強說服力。通過引用他人的權威性、經驗或研究成果,可以使自己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和可信度。
使用場景:引義常用于演講、辯論、寫作等需要論證的場合。在學術研究、法律案件、新聞報道等領域中,引用他人的觀點和研究成果是非常常見的做法。
故事起源:引義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其中孔子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意思是說君子通過文學來交朋友,通過朋友來幫助自己做好事。這句話中的“文”就是指引義,即通過引用他人的文學作品來交流和學習。
成語結構:引義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引”和“義”兩個字組成。
例句:
1. 在演講中,他經常引義名人的觀點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2. 這篇文章引義了多位專家的研究成果,使得論證更加有力。
記憶技巧:可以將“引義”拆分為“引”和“義”兩個部分記憶。引義的含義就是通過引用他人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可以理解為“引”用別人的“義”(觀點)。
延伸學習:了解更多關于引義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項,可以閱讀相關的寫作、辯論或演講方面的書籍和文章。同時,積累名人名言、經典文學作品等,以便在需要時能夠靈活運用引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在作文里引義了一句古詩,讓我的文章更有意思。
初中生:老師說我們要在演講中引義,可以用名人名言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高中生:寫論文時,我經常使用引義的方式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
大學生:在學術研究中,引義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引用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來支持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