贓狀
成語(Idiom):贓狀(zāng zhuàng)
發音(Pronunciation):zāng zhu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犯罪行為所留下的物證或犯罪現場的痕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贓狀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犯罪行為留下的物證或犯罪現場的痕跡。它可以指與犯罪有關的各種物品,如偷竊的財物、殺人的兇器等。贓狀的存在可以作為證據,用來證明犯罪事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描述犯罪案件或者破案過程中的物證和痕跡。也可以用于比喻某人的行為或言論中暴露出的問題或錯誤。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晉書·王戎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講述了王戎與太子晉王司馬遹的一次對話。當時,司馬遹問王戎:“你見到贓狀了嗎?”王戎回答說:“我沒有見到贓狀,但是我可以看出你有貪污的跡象。”從此,贓狀成為了形容犯罪物證或犯罪現場痕跡的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贓狀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贓”和“狀”。其中,“贓”指犯罪的物品或財物,“狀”指狀況或形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警方在現場找到了贓狀,這對于破案非常有幫助。
2. 這個案件的贓狀非常明顯,很容易找到兇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贓狀”與“犯罪”聯系起來,想象一個犯罪現場,有各種留下的物證和痕跡,這樣可以更容易記住贓狀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犯罪相關的成語,如“作案”、“罪證”等,來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小偷逃跑的路上,警察發現了一些贓狀,幫助他們找到了小偷。
2. 初中生:這個案件的贓狀很明顯,警方很快就找到了兇手。
3. 高中生:我們需要收集更多的贓狀,以便能夠證明嫌疑人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