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斷
基本解釋
◎ 公斷 gōngduàn
(1) [arbitration]
(2) 秉公判斷
(3) 官府判決
(以私商為第一步,公斷為第二步)
(4) 由非當事人仲裁
根據幾方面報告進行公斷
◎ 公斷 gōngduàn
[umpirage] 由第三者進行裁決的行為或實例
被聯盟中溫和的公斷結合在一起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arbitration
詳細解釋
(1).秉公判斷。 鄭觀應 《盛世危言·日報》:“如有無端詆毀、勒詐財賄,祗準其稟明上司委員公斷,以存 三代 之公?!?張天翼 《脊背與奶子》:“ 祥大嫂子 在數說著 任三嫂 的罪狀。她用了很多重復的句子,一直說到 任三嫂 抓回來。她要請族人當了祖宗的面公斷?!?br>(2).官府判決。《老殘游記》第十四回:“贖身一事又分兩層:以私商為第一步,公斷為第二步?!?/p>
成語(Idiom):公斷(gōng duàn)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d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正地判斷事情的是非曲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斷是指以公正的態度和標準來判斷事情的是非曲直,不偏袒任何一方。這個成語強調了公正和客觀的原則,表示對待問題和處理糾紛時應堅持公平、正義和公正的原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斷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公正地判斷事情的是非曲直??梢杂迷诜?、政治、社會等領域,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在法庭上,法官需要公斷案件的是非曲直;在社會輿論中,媒體需要公斷事件的真相;在家庭中,父母需要公斷孩子之間的爭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斷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故事。相傳,有一位叫公斷的官員,他非常公正,能夠公正地判斷是非曲直。一次,有兩個人爭奪一塊地,他們都聲稱自己是地主。公斷仔細聽取了雙方的陳述,并進行了調查,最終公正地判斷出真正的地主是誰。這個故事流傳下來,成為了公斷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斷是一個動詞短語,由“公”和“斷”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案件中,法官需要公斷事實的真相。
2. 作為公務員,我們應該以公斷的態度來處理每一個案件。
3. 他公斷了這個問題的是非,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成語“公斷”:
1. 將“公”字與“公正”相關聯,表示公正的態度和標準。
2. 將“斷”字與“判斷”相關聯,表示判斷事情的是非曲直。
3. 可以想象公斷者站在一座公正的天平上,平衡著兩個爭執的人,表示公正地判斷。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深入了解中國古代官員的職責和作用。
2. 學習其他與公正、正義相關的成語,如“公義”、“公平”等。
3. 閱讀相關的法律案例,了解法律如何運用公斷的原則來判斷案件。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老師是公斷爭執的裁判員。
2. 初中生(13-15歲):法官需要公斷案件的是非曲直。
3. 高中生(16-18歲):學生會選舉需要公斷勝負。
4. 大學生(19-22歲):作為未來的公務員,我們應該以公斷的態度來處理每一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