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壞
成語(Idiom):剝壞(bō huài)
發音(Pronunciation):bō huà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剝去外表,暴露出內在的壞的本質或真相。也可形容事物的損壞或破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剝壞意味著揭示事物真實的一面,通常是負面的一面。它強調了去除表面的偽裝,揭示出事物內在的糟糕狀態或真相。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物的真實面目或事物的真相被揭示出來的情況。也可用來形容事物被損壞或破壞的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該成語源自《史記·平準書》中的一則故事。相傳在秦朝時期,有一位叫做韓非的政治家,他曾經提出了很多有關治國理政的觀點。其中有一次,他對秦王說:“天下之事,無非剝人之物。”意思是說,治理國家的關鍵就是要剝奪人民的財產。這句話后來被引申為剝去事物表面的外衣,暴露出真實的一面。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剝壞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剝”和“壞”兩個字組成。其中,“剝”表示剝去、揭示,而“壞”表示壞的本質或真相。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真面目終于被揭示出來,原來是個十足的剝壞。
2. 這個項目的成本增加了,導致原來的計劃完全剝壞了。
3. 這個電視節目揭露了一些社會問題的真相,真是一次成功的剝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水果(如蘋果)被剝去外皮后,露出了腐爛的內部,表示事物真相被揭示出來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剖腹藏珠”、“剖析”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把別人的秘密剝壞了。
2. 中學生(12-18歲):這個電影剝壞了主人公的形象。
3. 大學生(18歲以上):這篇文章剝壞了政府的虛偽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