龢啰
成語(Idiom):龢啰
發音(Pronunciation):hé luō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繁瑣冗長,沒有重點和邏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龢啰一詞源于方言,最早出現在明代《金瓶梅》一書中。這個成語形容的是說話或寫作時語言冗長、瑣碎,沒有重點和邏輯。使用龢啰的人常常東拉西扯,話題跳躍,讓人難以理解和接受。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龢啰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批評或嘲笑那些說話啰嗦、寫作冗長的人。可以用來形容一些演講、文章、回答問題等場合中的言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龢啰最早出現在明代小說《金瓶梅》中。書中有一個角色叫做周宗福,他是一個愛說愛唱的人,但他的言辭非常啰嗦冗長,沒有重點和邏輯。后來人們就用“龢啰”來形容他的說話方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龢啰是一個形容詞+形容詞的結構。其中,“龢”意為冗長,啰”意為啰嗦。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篇文章寫得太龢啰了,根本看不懂。
2. 他回答問題總是龢啰龢啰的,讓人聽得煩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龢啰”拆分成兩個部分,“龢”和“啰”,分別代表冗長和啰嗦。可以通過想象一個人說話時東拉西扯、語無倫次的情景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言辭相關的成語,如“牛頭不對馬嘴”、“彎彎繞繞”等,以加深對這些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老師講課的時候總是龢啰龢啰的,我們都聽不明白。
中學生:他在寫作文的時候總是喜歡用龢啰的句子,讓人看得很累。
大學生:這位演講者的發言太龢啰了,沒有重點和邏輯,讓人聽得很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