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捐
成語(Idiom):麋捐 (mí juān)
發音(Pronunciation):mí ju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舍得捐獻財物,吝嗇自私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麋,指一種珍貴的麋鹿;捐,指捐贈。成語“麋捐”比喻舍不得捐獻財物,吝嗇自私的行為。形容人貪婪自私,不肯施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批評那些見到別人需要幫助卻不愿意伸出援手的人,或形容人的吝嗇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后漢書·竇融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竇融是東漢末年的一位官員,他在任職時非常貪財,從不捐贈財物。有一次,竇融在路上遇到一個乞丐,乞丐請求他施舍一些錢財。竇融故意掏出一枚銅錢扔給乞丐,然后問乞丐:“你能撿得起來嗎?”乞丐答道:“我撿得起來。”竇融說:“那你就不能算是乞丐。”這則故事傳揚開來,人們用“麋捐”來形容竇融的吝嗇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不僅不肯幫助別人,還對別人的困境毫不關心,真是麋捐之徒。
2. 這個富商雖然有很多財富,卻對慈善捐贈一向麋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麋捐”聯想為一只麋鹿(麋)不肯捐贈(捐)自己的財物,形容人的吝嗇自私。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舍己救人”、“慷慨解囊”等,以擴展對于施舍和慷慨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太麋捐了,連一塊糖果都不肯給我。
2. 初中生(14歲):那個富人麋捐,從來不肯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3. 高中生(17歲):我們應該積極參與慈善活動,而不是麋捐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