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可
基本解釋
佛家謂經印證而認可,禪宗多用之。亦泛指同意。《維摩詰經·弟子品》:“若能如是宴坐者,佛所印可。” 南朝 梁簡文帝 《答湘東王書》:“皇情印可,今便奉行。” 宋 劉昌詩 《<蘆浦筆記>序》:“顧獨學寡識,安敢以為是。將求印可于先覺之士。”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三:“余不覺大笑,而首肯者再,喜師弟之印可也。”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二節:“如果弟子思索得一個公案的答案,說給師聽,得師同意(稱為印可),那就表示得道了……這些人從禪師口里取得成佛的印可。”
成語(Idiom):印可(yìn kě)
發音(Pronunciation):yìn kě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表示同意或批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印可是一個由動詞“印”和動詞“可”組成的成語。印指蓋章或批準,可表示同意或允許。印可常用于正式場合,表示對某事的認可或同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印可常用于書面語和正式場合,如公文、合同、協議等。在商務談判、政府會議或法律文件中,印可被廣泛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印可這個成語起源于古代官府行文的規定。在古代,官府的公文、奏折等需要得到上級的批準后才能生效。為了確保文件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上級官員會在文件上蓋上自己的印章,表示同意或批準。這個習慣逐漸演變成了成語“印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 + 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經過多次商議,雙方最終印可了這項合作協議。
2. 上級領導對我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議,我表示完全印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印可”聯想成“印章可用”,即表示同意或批準。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印可相關的成語,如“印象深刻”、“印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發給我們的作業,我寫完了就拿去讓家長印可。
2. 初中生:我提出了一個活動方案,老師聽后表示印可。
3. 高中生:學校組織了一次實地考察,家長需要簽字印可才能參加。
4. 大學生:我提交了一篇論文,導師經過評審后表示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