穅覈
成語(Idiom):穅覈
發音(Pronunciation):kàng h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明察秋毫,洞察事物的本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穅覈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穅,讀作kàng,意為秋天的谷物收獲;覈,讀作huì,意為察看、檢驗。穅覈的基本含義是指通過細致觀察和檢驗,洞察事物的本質和真相。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穅覈常用于形容人能夠敏銳地洞察事物,善于分析和判斷。可以用于表揚他人的聰明才智,也可以用于自我評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穅覈最早出自《史記·衛青王恢列傳》。故事講述了漢朝時期,衛青和王恢兩位將軍在戰場上觀察敵軍的動向,衛青看到對方的大旗飄揚,以為敵軍已經退卻,建議撤軍。而王恢則通過細致觀察,發現對方大旗上的旗幟顏色并不是敵方的顏色,推斷對方可能是設下了埋伏。最終王恢的觀察精確無誤,成功避免了危險。這個故事成為了穅覈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穅覈由兩個意義相對的字組成,形成了寓意深刻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人事觀察細致入微,真是穅覈過人。
2. 只有通過穅覈,才能明辨是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穅覈這個成語。將“穅覈”拆分為“秋收的谷物”和“察看、檢驗”的意思,聯想到秋天收獲的谷物需要經過仔細的觀察和檢驗才能確認質量好壞,從而洞察出事物的本質和真相。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洞察力和觀察力相關的成語,如“洞若觀火”、“目光如炬”等,來拓展對于洞察力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看到了一個蜜蜂巢穴,他穅覈地觀察了一下,發現蜜蜂正在忙著采蜜。
2. 小學生:老師布置的數學題很難,但小紅通過穅覈,發現其中的規律,很快就解答出來了。
3. 初中生:小王對人的表情變化很敏感,他能夠穅覈出別人的真實感受。
4. 高中生:在社會實踐中,我通過穅覈,發現了社會問題的根源,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