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耳
成語(Idiom):余耳
發音(Pronunciation):yú ěr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稍微一聽,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或含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余耳由“余”和“耳”兩個字組成。“余”表示多余、剩余,“耳”表示聽覺。成語余耳形象地比喻只需稍微聽一下,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或含義,不需要多余的解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些事物、話語或信息簡明扼要,一聽就能明白,不需要多加解釋的情況。可以用于贊美別人的才智敏捷,以及形容自己對某些事情的敏感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余耳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僖公二十九年》。當時,齊國有一位名叫子夏的學者,他有一天去拜訪孔子,孔子問他:“你來了,是有什么事嗎?”子夏回答說:“只是有一點小事,不值一提。”孔子聽了子夏的回答,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稱贊他的才智敏捷,說他“余耳”。從此,余耳成為了形容才智敏捷、一聽就明白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形容才智敏捷、一聽就明白的情況。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問題很簡單,只需余耳就能明白。
2. 我對音樂很敏感,一聽就能知道它的好壞,真是余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余耳與“一聽就明白”這個含義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自己的耳朵上多出一只余下的耳朵,表示只需稍微一聽,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一目了然”、“一言以蔽之”等,來豐富自己的成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故事很簡單,我余耳就明白了。
2. 初中生:老師的講解很清晰,我余耳就能聽懂。
3. 高中生:這篇文章的意思很深,需要仔細閱讀才能余耳。
4. 大學生:老師的講座很有深度,需要用余耳去理解其中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