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節
基本解釋
(1).古卿大夫朝聘天子諸侯,或吏民通行他國,用作憑證的六種信物。節,符信。《周禮·秋官·小行人》:“達天下之六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以金為之;道路用旌節,門關用符節,都鄙用管節,皆以竹為之。”
(2).謂馬之行止進退馳驟的節度。《周禮·夏官·趣馬》:“掌贊正良馬,而齊其飲食,簡其六節。” 孫詒讓 正義引 王應電 曰:“六節,謂行止進退馳驟之節。”
(3).謂好、惡、喜、怒、哀、樂六情。 漢 荀悅 《申鑒·政體》:“若乃二端不愆,五德不離,六節不悖,則三才允序,五事交備,百工惟釐,庶績咸熙。” 黃省曾 注:“六節者,好、惡、喜、怒、哀、樂也。”
英文翻譯
1.【醫】six cycles
成語(Idiom):六節(liù jié)
發音(Pronunciation):liù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事物十分莊重、嚴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六節指的是衣著、儀容、言談、行為等方面的莊重和嚴肅。六節是古代指揮官軍隊時所必須遵守的規定,也是對人們的一種要求。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儀表端莊,舉止得體。也可用于形容場合莊重,充滿儀式感的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六節最早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七年》,當時魯國昭公命令召集諸侯會盟,齊國公子光順被任命為使者。他在出使的路上,每天都會按照規定披掛整齊、儀容莊重,言談舉止嚴肅,以示對會盟的重視。這個故事被后人用來形容人的莊重和嚴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六節的結構為“數詞(六)+ 名詞(節)”,表示數量和事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舉止莊重,言談嚴肅,真是個六節之人。
2. 這個會議非常重要,大家都要注意六節,不可有絲毫馬虎。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想象一個人穿著整齊的衣服,儀表端莊地走在六節的道路上,以此來記憶六節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儀表莊重相關的成語,如“儀態萬方”、“風度翩翩”等,可以進一步拓展對六節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老師教我們要保持莊重的六節,不能亂跑亂叫。
2. 小學生:參觀博物館時,我們要注意六節,不能觸摸展品。
3. 初中生:學校舉行的開學典禮上,我們要穿著整齊,舉止莊重,展現六節之風。
4. 高中生:參加高中生代表選舉時,候選人需要展示出六節的風度,得到同學們的認可。
5. 大學生:作為學生干部,要在學校的各個場合保持六節,樹立起體面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