跧蹙
成語(Idiom):跧蹙(quān cù)
發音(Pronunciation):quān c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壓迫、困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跧蹙是由“跧”和“蹙”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跧”指踩踏、壓迫,“蹙”指困擾、使人痛苦。跧蹙的基本意思是被壓迫或困擾,形容人處于困苦或痛苦的境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跧蹙一詞多用于形容社會的不公平、壓迫的現象,也可以用來形容個人遭遇困境、痛苦的境況。例如,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在工作中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情況,或者用來形容一個社會群體被壓迫、剝削的情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跧蹙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僖公十三年》:“樊尸諫曰:‘國之跧蹙,可不圖乎!’”這句話是樊尸在勸說齊國君主思考國家安危的時候說的。后來,跧蹙逐漸演變成了用來形容個人或社會的困苦、痛苦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跧蹙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動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遭受了跧蹙,被迫辭去了職務。
2. 這個社會群體長期以來一直受到跧蹙,他們的權益一直沒有得到保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跧蹙”與“壓迫、困擾”這兩個詞聯系在一起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被壓在地上,無法動彈,同時又感到困擾和痛苦的情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社會不公平、困擾相關的成語,如“屈辱”、“痛苦”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弟弟考試沒考好,他一直跧蹙著。
2. 初中生:在學校里,有些同學會因為家庭困難而跧蹙。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很多學生會感到跧蹙。
4. 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有些人會因為缺乏工作經驗而跧蹙。
5. 成年人:社會上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現象,許多人都會遭受跧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