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鼎
基本解釋
古稱三公為臺鼎,如星之有三臺,鼎之有三足。語本 漢 蔡邕 《太尉汝南李公碑》:“天垂三臺,地建五岳,降生我哲,應鼎之足。”《后漢書·陳球傳》:“公出自宗室,位登臺鼎,天下瞻望。” 唐 顏真卿 《贈司空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李公神道碑》:“儼然王公之量,鬱有臺鼎之姿。” 明 沉采 《千金記·謁相》:“昔為刀筆之流,今居臺鼎之職。” 清 錢泳 《履園叢話·雜記下·浮簽》:“秀才本色基臺鼎,元老深情託倡酬。”
成語(Idiom):臺鼎
發音(Pronunciation):tái dǐ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地位高、權勢大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臺鼎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三足大鼎,用來烹飪和祭祀。成語“臺鼎”比喻地位高、權勢大的人,通常指在某個領域或組織中擁有最高權威和影響力的人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某個領域的權威人士,特別是在政治、商業或學術界的領導者。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企業的創始人或某個行業的領軍人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臺鼎”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歷史傳說。相傳,在商朝時期,有一位叫做商湯的國君,他的地位和權勢如同一個三足大鼎一樣,非常高大而穩固。后來,人們就用“臺鼎”來形容在某個領域中地位高而權勢大的人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臺鼎”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臺”和“鼎”。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我們公司的臺鼎,決策都需要經過他的批準。
2. 這位科學家是物理學界的臺鼎,他的研究成果影響了整個學術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臺鼎”與權威和影響力聯系起來。想象一個高大而穩固的三足大鼎,代表著地位高、權勢大的人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權威和影響力相關的成語,如“一言九鼎”、“龍潭虎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我們班級的臺鼎,大家都很尊敬他。
2. 初中生:這位教師是學校的臺鼎,他在教育界有很高的聲望。
3. 高中生:他是我們學校的臺鼎,他的領導能力和學術成就都非常出色。
4. 大學生:這位教授是該領域的臺鼎,他的研究成果影響了整個學術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