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佚
基本解釋
安樂舒適。《孟子·盡心下》:“ 孟子 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終則遺顯號於后世,傳土地於子孫,事行甚忠敬,居位甚安佚,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而不滅。” 顏師古 注:“佚,樂也。” 唐 韓愈 《上張仆射第二書》:“馬之與人,情性殊異。至于筋骸之相束,血氣之相持,安佚則適,勞頓則疲者,同也。”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四體之即安佚,人之情也。”
成語(Idiom):安佚
發音(Pronunciation):ān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安定穩固,不受干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安佚是由“安”和“佚”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安指安定、穩固,佚指不受干擾、不受打擾。安佚形容事物處于安定穩固的狀態,不受外界干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心境或事物的狀態。也可用于形容處于安定狀態的社會環境、家庭關系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治安佚亂”一詞,用來形容秦始皇時期的社會秩序混亂,安定狀態被破壞。后來,人們將“安佚”作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事物處于安定穩固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經過努力,他的生活終于安佚了下來。
2. 這個社區的治安非常好,居民們的生活都很安佚。
3. 只有在安佚的環境下,人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安佚的發音“ān yì”與“安穩”相聯想,安穩的狀態就是安佚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學習其他與安佚相關的成語,如“安居樂業”、“安分守己”等。
2. 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治安狀況,了解社會秩序的重要性。
3. 探究安佚與現代社會的關聯,思考如何在當今社會中保持安佚狀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幼兒園學生:我喜歡在安佚的環境下玩耍。
小學生:只有在課堂上安佚學習,才能取得好成績。
中學生:我希望我的未來能夠安佚無憂。
大學生:大學生活的安佚需要自己的努力和選擇。
成年人:工作穩定使我的生活變得安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