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撲
基本解釋
(1).盛貌。 唐 白居易 《山石榴寄元九》詩:“山石榴,一名山躑躅,一名杜鵑花,杜鵑啼時花撲撲。” 清 王士禛 《復雨》詩:“今年稍稍宜雨暘,黍稷撲撲稱葉長。”
(2).象聲詞。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一折:“恰便是小鹿兒撲撲地撞我胸脯,火塊似烘烘燒我肺腑。” 清 姚鼐 《山行》詩:“布穀飛飛勸早耕,春鋤撲撲趁初晴。” 峻青 《黎明的河邊》:“子彈像蝗蟲似的在我們身邊撲撲的亂飛。”
(3).塵土堆積或飛揚貌。形容奔走勞頓。 張天翼 《“新生”》:“他那件重甸甸的中裝大衣,他那兩口重甸甸的小皮箱,都是灰撲撲的樣子。” 沉從文 《天安門前》:“成串的駱駝隊伍,從容不迫在灰塵撲撲的道路上前進。”
成語(Idiom):撲撲
發音(Pronunciation):pū p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物體或人迅速地接觸或碰撞的聲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撲撲是一個擬聲詞,用于形容物體或人迅速地接觸或碰撞的聲音。這個成語常常用來描繪一種快速而有力的動作或聲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撲撲這個成語常常出現在描述動作的場景中,可以用來形容飛鳥撲打翅膀的聲音、小孩子跑步時的腳步聲、動物撲向獵物的聲音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撲撲這個成語的起源不太清楚,但它是一個常見的擬聲詞,所以在漢語中非常常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撲撲是一個疊詞,由兩個相同的漢字“撲”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小鳥撲撲地飛過,發出清脆的聲音。
2. 孩子們在操場上奔跑,腳步聲撲撲地傳來。
3. 獵人一槍射出,野獸撲撲地倒下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想象撲撲這個聲音的聲音和動作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只小鳥撲打翅膀的聲音或者小孩子奔跑時的腳步聲,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嘗試尋找更多包含“撲撲”這個成語的例句,以加深對它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鳥撲撲地飛過天空,好像在和我打招呼。
2. 小學生:我聽到了窗外傳來的撲撲聲,原來是小狗在追逐玩耍。
3. 初中生:風吹過樹林,樹葉發出撲撲的聲音,仿佛在跟我說話。
4. 高中生:他跑步的腳步聲撲撲地響起,引起了周圍人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