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虛
基本解釋
凌空;騰空。 宋 蘇軾 《前赤壁賦》:“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清 葆光子 《物妖志·音樂·琴瑟琵琶》:“生愈添怏怏,惜不能效馮虛之御風也。”
成語(Idiom):馮虛
發音(Pronunciation):fēng x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虛幻、不真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馮虛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馮”意為驅使,而“虛”則指虛幻、不真實。馮虛的含義是指通過某種手段或方式使事物變得虛幻、不真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馮虛主要用于形容事物虛假、不真實的狀態。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言行虛偽,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表象與實際不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馮虛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記載了東漢末年,一位名叫嚴子陵的人在寫文章時,他的文字虛構、虛假,不符合實際情況。后人為了形容他的文字不真實,便用“馮虛”來形容這種虛假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馮虛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馮”為動詞,“虛”為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承諾只是馮虛的空話,根本不值得相信。
2. 這個廣告夸大了產品的效果,完全是馮虛之詞。
3. 他的演講內容虛假夸張,充滿了馮虛的成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馮虛”與“虛假”聯系起來,兩者的發音相似,幫助記憶其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虛假、不真實相關的成語,如“虛情假意”、“虛與委蛇”等,以擴展對虛假現象的認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的畫雖然很美,但是太馮虛了,和現實中的東西不一樣。
2. 初中生(14歲):這篇文章的觀點不夠客觀,有些地方有馮虛的成分。
3. 高中生(17歲):這個政治宣傳片太馮虛了,完全不符合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