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誠
基本解釋
推誠相待;表明誠意。 明 唐順之 《與陳后岡參議書》:“ 李泌 、 陸贄 之徒,則其於道雖未醇,而本其天資之所暗合,亦往往開誠而不欺,恬淡而少欲。” 清 戴名世 《孑遺錄》:“賊既去,自春徂夏不雨,民大饑。土寇四起,自稱將軍,掠良善。 張利民 開誠勸導之。”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布政使銜直隸按察使贈太常寺卿丁公墓表》:“公開誠示眾,消釋羣疑,扶良詰姦,遠人賓順,屬郡無事。”
成語(Idiom):開誠
發音(Pronunciation):kāi ch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真誠而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開誠是由“開”和“誠”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開指敞開,誠指真實。開誠的意思是指在交流和溝通中,敞開心扉,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掩飾、不隱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開誠常用于描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強調真實、坦率、誠實。在工作中,開誠可以幫助建立良好的團隊合作關系,促進信息的暢通和問題的解決。在個人生活中,開誠可以增進親密關系,減少誤解和猜疑。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董仲舒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董仲舒當年輔佐漢武帝時,因為他的直言敢諫,被貶到了邊遠之地。董仲舒在被貶之前,給漢武帝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的忠誠和對國家的擔憂,信中有句話“臣愿開誠布公,陳忠附諫”。這句話中的“開誠布公”就是開誠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開誠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之間的交流非常開誠,沒有任何保留。
2. 在談判中,雙方需要保持開誠的態度,才能達成共識。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敞開胸懷,真誠地與他人交流,這樣就能夠理解和記憶住開誠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開誠相關的成語,比如“開誠相見”、“開誠布公”等。同時,也可以學習一些與溝通和交流相關的技巧,如積極傾聽、表達清晰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朋友之間的交往一直都是開誠的,我們從不隱瞞彼此。
2. 初中生:老師開展了一次開誠交流的活動,使我們更加了解彼此。
3. 高中生:在班級會議上,我們要敢于開誠布公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4. 大學生:在團隊合作中,開誠的交流是建立信任和解決問題的基礎。
5. 成年人:與領導和同事之間保持開誠的溝通,有助于工作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