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行不逾方
發音(Pronunciation):xíng bù yú f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行事端正,不越過正道,遵守法律和道德規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行不逾方是由“行”、“不”、“逾”、“方”四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行”指行為、舉動,“不”表示否定,“逾”表示越過、超越,“方”指規矩、法律。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人的行為應該遵循規矩、不越過正道,遵守法律和道德規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行不逾方常用來描述一個人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操守。可以用于教育、勸誡、表揚等情境中。比如,可以用來教育孩子們要遵守規則,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也可以用來表揚一個人遵守規章制度,不做違反道德的事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行不逾方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不詳。但是,它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中對道德操守的重視,強調人們應該遵守規則、遵循正道。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行不逾方的結構是主謂賓狀結構,其中“行”是動詞,表示行為;“不”是副詞,表示否定;“逾方”是賓語,表示超越正道。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行不逾方,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贊揚。
2. 在工作中,我們要始終行不逾方,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其他成語進行對比來記憶“行不逾方”。例如,“行”與“不”相對,表示行為與否定,而“逾方”與“規矩”相對,表示超越正道與規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道德操守相關的成語,如“行有余力”、“行云流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在學校里行不逾方,不做欺負同學的事情。
2. 初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行不逾方,不參與違法亂紀的活動。
3. 高中生:在備考期間,我們要行不逾方,不偷懶、不作弊。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要行不逾方,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樹立良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