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魁
成語(Idiom):都魁(dū kuí)
發音(Pronunciation):dū ku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才能出眾、超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都,都城,指京都;魁,魁首,指首領。都魁原指京城中的首領,后來引申為才能出眾、超群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的才能非常出眾,超過了其他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了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晉國國君重耳出逃,途中遇到了一個人,他自稱是齊國的都魁。重耳對他的才能非常佩服,于是請他進入晉國為官。這個故事中的都魁就是才能出眾、超群之意的源頭。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其他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才華出眾,真是個都魁之人。
2. 這位年輕的畫家的作品真是都魁之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都魁”聯想為一個人站在都城的最高處,代表著他的才能超群、出眾。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才高八斗”、“才子佳人”等,來豐富對才能出眾的描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的數學成績都魁,每次考試都是全班第一名。
2. 初中生(13-15歲):她的音樂才能都魁,經常在學校的音樂比賽中獲獎。
3. 高中生(16-18歲):他的文學才華都魁,寫的文章被學校報紙刊登了。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他的商業頭腦都魁,創辦了一家成功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