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昭
基本解釋
(1).文德昭著。《國語·周語下》:“ 成王 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文選·劉琨<答盧諶詩>》:“資忠履信,武烈文昭。” 李善 注:“ 漢武帝 贈故 朱崖 太守 董廣 詔曰:‘伐叛柔服,文昭武烈。’ 曹植 令曰:‘相者文德昭,將者武功烈。’”
(2).謂宗廟位次。 文王 之子為昭。《文選·顏延之<應詔宴曲水作詩>》:“昔在 文 昭,今惟 武 穆。” 李善 注:“言昔者在 高祖 之子為王,同於 文王 之昭,今帝之子為王,又同 武王 之穆……《漢書》 韋玄成 議曰:父為昭,子為穆,孫復為昭。昭穆,父子之迭號,千祀而一也。” 清 朱大韶 《實事求是齋經義·二叔辨》:“徧考經傳諸子,無并 管 、 蔡 、 霍叔 為三叔者,至謂下文方列 文 昭,故不謂 管 蔡 ,説更無理。”參見“ 文昭武穆 ”。
成語(Idiom):文昭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zhā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文采顯赫,才華出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昭是由“文”和“昭”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文”指文采,才華;“昭”指顯赫,出眾。文昭形容一個人的才華出眾,文采斐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文昭常用來形容人的才華出眾,尤其是在文學、藝術等領域中。可以用來贊美作家、詩人、畫家等具有出色才華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文昭這個成語的故事源于《左傳·昭公十五年》。昭公是魯國的君主,他非常重視才華出眾的人。有一天,昭公聽說有一個叫文子的人才華出眾,于是命人去請他。文子來到昭公面前,昭公對他的才華贊不絕口,稱他為“文昭”。從此,文昭成為形容才華出眾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昭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文章真是文昭,讀起來讓人陶醉其中。
2. 這位畫家的作品真是文昭,每一幅都充滿了藝術的魅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文昭”與“文采顯赫,才華出眾”這個解釋聯系起來記憶。另外,可以嘗試用這個成語造句,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形容才華出眾的成語,如“文縐縐”、“文質彬彬”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的畫真好看,畫得真文昭。
2. 初中生(14歲):她的演講真是文昭,每個觀眾都被她的演講技巧所吸引。
3. 高中生(17歲):他的文章文采斐然,真是文昭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