躡足
成語(Idiom):躡足
發音(Pronunciation):niè z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小心翼翼地走路,不敢發出聲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躡足是指行走時輕輕地腳尖著地,盡量不發出聲音,形容走路時小心謹慎,生怕被人發現。也可用來比喻言行謹慎,小心翼翼。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在某種情況下小心翼翼、謹慎行事的態度。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在特定場合下的謹慎行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淮南子·原道訓》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做躡足而行的人。據說這個人在行走時總是小心翼翼地腳尖著地,生怕被人發現。因此,人們就用“躡足”來形容行走時小心翼翼、謹慎的態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躡足而行,生怕驚動了正在睡覺的孩子。
2. 在這個敏感時期,我們應該躡足行事,不要輕易引起爭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躡足”聯想為一只小貓在行走時小心翼翼地踮著腳尖,生怕被人發現。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更多與謹慎行事、小心翼翼相關的成語,例如“步履維艱”、“謹小慎微”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在圖書館里躡足而行,生怕打擾到其他人。
初中生:考試前,我會躡足而行,專心復習,爭取取得好成績。
高中生:面對重要的決策,我們應該躡足而行,慎重考慮各種因素。
大學生:在實習期間,我會躡足而行,虛心向前輩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