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瀆
基本解釋
見“ 干黷 ”。
成語(Idiom):干瀆
發音(Pronunciation):gàn d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膽敢侵犯、玷污圣潔之物或地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干瀆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干”意為冒犯、侵犯,“瀆”意為玷污、褻瀆。合在一起,干瀆意味著膽敢侵犯、玷污圣潔之物或地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干瀆常用于形容對宗教、神圣之物或地方的不敬、冒犯行為。也可以用于形容對人的尊嚴或榮譽的侵犯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干瀆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中。相傳,古代有一個名叫犬戎的部落,他們侵犯了周朝的領土,并且侮辱了周王室的神圣地方。周王室感到非常憤怒和羞辱,于是使用了“干瀆”這個成語來形容這種膽敢侵犯、玷污圣潔之物或地方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干瀆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干”和“瀆”分別代表侵犯和玷污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舉動干瀆了神圣的場所,引起了公眾的憤怒。
2. 這個人干瀆了我家的祖墳,我們一家人都非常生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干瀆”理解為“干犯”和“玷污”的組合,這樣可以更容易記住其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干瀆相關的成語,如“褻瀆”、“玷污”等,來擴大對這個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干瀆了學校的圖書館,把書亂丟。
2. 初中生:這個人干瀆了老師的尊嚴,對他說了一些不敬的話。
3. 高中生:他干瀆了宗教的圣地,被當地居民痛斥不已。
4. 大學生:這個藝術家的作品干瀆了傳統藝術的底線,引發了很多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