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刖
成語(Idiom):再刖(zài yuè)
發音(Pronunciation):zài yu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再次割去腳趾頭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再刖是指再次割去腳趾頭,比喻做事不顧后果,一意孤行,不顧一切地堅持己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再刖多用于貶義場合,形容人固執己見,不聽勸告,不顧他人的意見,一意孤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再刖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醫生。相傳,有一個醫生非常固執,他認為人體的腳趾頭是沒有用的,于是他在自己的腳上割去了一個腳趾頭。但是,他并沒有因此而受到教訓,反而更加堅信自己的觀點,于是他又割去了另一個腳趾頭。這個醫生的做法被人們稱為“再刖”,并用來形容那些固執己見、不聽勸告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再刖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再”表示再次,第二個字“刖”表示割去腳趾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就是個再刖的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2. 別再刖了,好好聽聽別人的建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連續割去自己的腳趾頭,這樣的行為非常極端和固執,因此再刖的意義就是固執己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成語的起源和使用方法,以豐富你的漢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再刖的人,不聽老師的話,一直堅持自己的錯誤觀點。
2. 初中生:當別人勸告他時,他總是再刖,不聽別人的建議。
3. 高中生:他的固執使他成為了一個再刖的人,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都不愿意接受其他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