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纻歌
基本解釋
樂府 吳 舞曲名。始于 晉 代的《白紵舞》。始于 晉 代的《白紵舞》。 南朝 梁 沉約 有《四時白紵歌》。 清 謝遵王 《吳中感興》詩:“兩月 金閶 住,聽殘《白紵歌》。”參見“ 白紵舞 ”。
成語(Idiom):白纻歌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zhù g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無所事事、無所用心的歌唱。形容人沒有責任心,沒有實際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纻,古代一種用來束發的絲帶,引申為無用之物。歌,指歌唱。白纻歌形容人只會空談、空唱,沒有實際行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某人只會說空話,沒有實際行動的情況。常用于貶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戰國時期,孟子與荀卿一起游歷各國,途經齊國時,齊國人民對孟子和荀卿非常尊敬,紛紛前來聽他們講學。而當時的齊國相國田齊卻不屑一顧,只會空談虛言,不肯實際行動。孟子對田齊的表現非常不滿,便用“白纻歌”來形容他。從此,這個成語就流傳了下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白纻歌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整天只會說空話,真是個白纻歌。
2. 不要光說不練,否則就是白纻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一個人拿著一根絲帶在空中唱歌,但絲帶卻沒有任何作用,只是空中飄蕩而已。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空談誤國”、“紙上談兵”等,以擴大對這類形容無實際行動的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整天只會說大話,是個白纻歌。
2. 初中生:老師讓我們做作業,可有些同學卻只會空談,真是白纻歌。
3. 高中生:政府領導一直說要改善環境,可一直沒有實際行動,真是白纻歌。
4. 大學生:他口若懸河,卻從來不參加實際行動,真是個白纻歌。
5. 成年人:這個政治家一直在演講,卻從來沒有付諸實際行動,簡直就是個白纻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