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勒
基本解釋
猶控制。《后漢書·杜篤傳》:“席卷漠北,叩勒 祁連 。橫分單于,屠裂百蠻。” 李賢 注:“叩,擊也;勒,謂銜勒也。”
成語(Idiom):叩勒
發音(Pronunciation):kòu l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言語或行為得體、恰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叩勒源于《史記·高祖本紀》:“高祖乃叩勒樂工之門,問曰:‘樂何如?’對曰:‘臣聞之,樂有三雅。’”意為敲擊琴瑟等樂器的弦,使其發出悅耳的聲音。后來引申為人的言行得體、恰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行舉止得體、得宜,不失禮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了劉邦(即漢高祖)在創立漢朝之初,曾經叩擊樂器的琴瑟之門,向樂工詢問樂曲的境界。樂工回答說:“樂有三雅。”這個故事中的“叩勒”一詞,后來被引申為人的言行得體、恰當。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談舉止總是叩勒得非常得體。
2. 在重要場合,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保持叩勒的形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叩勒”理解為敲擊樂器的弦,使其發出悅耳的聲音,形象地表示人的言行得體、恰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禮儀、言行得體相關的成語,如“言行不凡”、“言行舉止”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教導我們要做一個叩勒的好學生,不搗亂。
2. 初中生:在社交場合,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保持叩勒的形象。
3. 高中生:他的演講總是很得體,言行叩勒,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大學生:在職場上,我們要學會言行得體,以便更好地與同事合作。
5. 成年人:作為一個家長,我要教育孩子要懂得叩勒,尊重他人。
以上是關于成語“叩勒”的全面學習指南,希望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