癉疽
成語(Idiom):癉疽(dàn jū)
發音(Pronunciation):dàn j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瘡癰潰爛的病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癉疽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體上潰爛的瘡癰。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癉指瘡病,疽指潰爛。形容瘴癘、瘡癰潰爛的病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癉疽一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形容瘡癰潰爛的痛苦和病痛。可以用來形容人體上的潰爛傷口,也可以用來形容社會上的腐敗和病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癉疽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天下篇》中。莊子在這篇文章中用“癉疽”來形容社會上的腐敗和病態,表達了他對當時社會現象的不滿和憂慮。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癉疽是一個形容詞,由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身上的癉疽已經潰爛成了一個大洞。
2. 這個社會已經被癉疽所腐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身上長滿了瘡癰,潰爛成了一個大洞,這個形象會比較深刻,便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可以了解更多關于莊子的哲學思想,深入理解他對社會現象的批判和反思。
2. 學習其他形容病痛和疾病的成語,擴展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摔倒后,膝蓋上的傷口癉疽了。
2. 初中生:這個社會上的腐敗現象讓人感到癉疽不堪。
3. 高中生:他被病魔纏身,全身上下都癉疽成了一片。
4. 大學生:這個國家的腐敗讓人感到癉疽難忍。
5. 成年人:他長期飽受疾病的折磨,已經癉疽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