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忌
成語(Idiom):剛忌
發(fā)音(Pronunciation):gāng j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因剛直而不容易被人接受或容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剛忌是由“剛”和“忌”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剛”表示剛直、堅決;“忌”表示忌諱、避忌。剛忌形容人的性格或言行過于剛直,缺乏靈活性和圓滑度,因而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滿或反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剛忌常用于描述一個人過于直率、不圓滑的性格或行為。當某人的言行過于直接或堅決,缺乏妥協(xié)和顧慮他人感受時,可以使用剛忌來形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剛忌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史記·卷二十九·齊太公世家》中。故事講述了齊國太公望因為剛直的性格而被人們所忌諱。太公望是一個非常正直、堅決的人,他反對國君的暴政,并勸告國君進行改革。然而,他的堅持和直率使得國君不滿,最終太公望被貶謫到了邊遠地區(qū)。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剛忌性格使得他在團隊中不受歡迎。
2. 她的剛忌言辭常常得罪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非常直立剛正地站著,周圍的人都在避開他,因為他的剛直讓人們感到不舒服。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性格和行為相關的成語,例如“剛愎自用”、“剛正不阿”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剛忌性格讓他沒有朋友。
2. 初中生:她的剛忌言辭讓她在班級中受到了批評。
3. 高中生:他的剛忌個性讓他在面試中顯得過于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