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籠
基本解釋
古代西南少數民族 冉駹夷 的石堡住屋。《后漢書·西南夷傳·冉駹》:“眾皆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為邛籠。” 李賢 注:“按今彼土夷 人 呼為‘雕’也。”
成語(Idiom):邛籠
發音(Pronunciation):qióng l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邛籠是指受限制、束縛、困擾的境地或環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邛籠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楚國有位名叫邛僧的智者,他被囚禁在一個叫邛籠的牢籠里。邛籠是由堅固的竹子編制而成,四面都有尖刺。邛僧被困在邛籠中無法逃脫,形容他的困境非常困難、險惡。因此,邛籠成為了一個象征受限制、束縛的境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邛籠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組織陷入困境、受到束縛的情況。它可以用于各種場合,比如形容一個人在工作中受到限制,或者一個組織在發展中遇到困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邛籠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歷史文獻《楚辭》中的《離騷》一詩。這首詩描繪了楚國國君屈原被流放到遠離家鄉的地方,他感嘆自己被困在邛籠之中,無法自由。這個故事后來成為了邛籠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邛籠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家庭的困境而感到自己像是被困在了一個邛籠中。
2. 公司的營銷策略受到了競爭對手的限制,好像被困在了一個邛籠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邛籠的結構特點,四面都有尖刺,形容困境非常困難、險惡。可以想象自己被困在一個有尖刺的籠子里,無法自由,從而記住邛籠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想進一步了解邛籠成語的用法和相關故事,可以閱讀《楚辭》中的《離騷》一詩,了解更多關于邛籠的背景和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覺得學習的時候不能玩手機,否則就像是被困在了一個邛籠里。
2. 初中生:我的父母總是限制我玩游戲,我覺得自己被困在了一個邛籠中。
3. 高中生:考試前的復習壓力讓我感覺自己被困在了一個邛籠里,無法逃脫。
4. 大學生:找工作的時候,面臨的困境讓我感到自己被困在了一個邛籠中。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全面了解和記憶“邛籠”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