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藉
成語(Idiom):浪藉(làng jiè)
發音(Pronunciation):làng ji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行為放蕩不羈,不拘禮法紀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浪藉一詞由“浪”和“藉”兩個字組成。“浪”指的是放蕩不羈、不受拘束的行為,“藉”指的是依靠、借助。浪藉形容一個人行為放蕩不羈,不拘禮法紀律,憑著個人的意愿隨心所欲地行事,不顧他人的看法和社會的規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那些不受拘束、放縱自我的人,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守規矩、肆意妄為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文公二十六年》:“夫浪藉之人,患不濟于事,且又不免于禍。”這是浪藉一詞最早出現的記載,原意是指人們行為放蕩不羈,容易陷入困境,還可能招致禍患。后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形容人行為放蕩不羈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浪藉是一個形容詞+名詞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這個人浪藉得很,總是不拘禮法紀律。
2. 這個年輕人浪藉的行為給他帶來了很多麻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浪藉”與“放縱自我的人”聯系起來記憶,也可以通過想象一個人在海邊放肆地玩耍,來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古代文學作品,了解更多關于浪藉的用法和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浪藉地跑來跑去,一點也不害怕。
2. 初中生:我不喜歡那個浪藉的同學,他總是不守規矩。
3. 高中生:他浪藉的行為給他帶來了很多麻煩,應該受到懲罰。
4. 大學生:我們不應該浪藉,要遵守社會的規范和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