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頭
基本解釋
◎ 木頭 mùtou
[wood] 砍伐下的樹木的統稱
英文翻譯
1.wood; log; timber
詳細解釋
(1).尺度名。古代工匠量材伐木,以人頭取度而名。《周禮·考工記·車人》“半矩謂之宣” 漢 鄭玄 注:“半矩,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人頭之長也,柯樨之木頭取名焉。”參閱 清 桂馥 《札樸·木頭》。
(2).木材和木料的統稱。 遼 李齊賢 《五冠山》詩:“木頭雕作小唐雞,筯子拈來壁上棲。”《紅樓夢》第十一回:“ 尤氏 道:‘我也暗暗的叫人預備了。就是那件東西不得好木頭。’”《兒女英雄傳》第六回:“一個彈子……一直打到東邊那個廳柱上,吧撻的一聲,打了一寸來深,進去嵌在木頭里邊。”
(3).用以喻人遲鈍,不靈活。 唐 寒山 《詩》之一三六:“世有一等流,悠悠似木頭。出語無知解,云我百不憂。”《紅樓夢》第三五回:“你姨娘可憐見的,不大説話,和木頭似的,公婆跟前就不獻好兒。”
成語(Idiom):木頭
發音(Pronunciation):mù tó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愚笨、遲鈍,不靈活、不聰明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木頭”形容人愚笨、遲鈍,比喻思維僵化、缺乏靈活性和創造力。用來形容那些思維遲鈍,不懂得適應環境和變化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些人的思維遲鈍、不靈活,或者對某些人的行為表現出不滿或諷刺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木頭”最早出現在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因為愚笨而被別人譏笑,最終通過努力學習變得聰明智慧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被形容為“木頭”,象征著他的愚笨和遲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思維僵化,簡直就是個木頭。
2. 這個學生數學太差了,真是個木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木頭”形象化,想象一個沒有頭腦、僵硬不靈活的木頭人,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其他與智慧、靈活性相關的成語,如“聰明伶俐”、“機智過人”等來擴展對比學習。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的思維像個木頭一樣,什么都不懂。
2. 初中生(13-15歲):他真是個木頭,連這么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出來。
3. 高中生(16-18歲):他一點創意都沒有,真是個木頭。
4. 大學生(19-22歲):他的思維僵化,簡直就是個木頭。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這個人工作效率太低了,簡直就是個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