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羅服
基本解釋
指野蘿卜的根。 漢 王符 《潛夫論·思賢》:“夫治世不得真賢,譬猶治疾不得真藥也。治疾當得真人參,反得支羅服;當得麥門冬,反得烝穬麥。己而不識真,合而服之,病以侵劇。” 汪繼培 箋:“支蘿菔,即蘿菔根也。”
成語(Idiom):支羅服
發音(Pronunciation):zhī luó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人強迫接受不合理的要求或服從他人的意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支羅服是由“支”、“羅”、“服”三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支”表示支撐、承受;“羅”表示牢籠、束縛;“服”表示服從、順從。合起來,支羅服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被迫承受壓力和束縛,無法自主行動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個人或團體在某種壓力下無法自主行動,被迫接受不合理要求的情景。可以用于描述工作、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了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昭公想要攻打齊國,但得到了部分臣子的反對。昭公為了讓臣子們服從自己的意愿,就命令他們在斗篷上繡上“支羅服”四個字,強迫他們接受自己的要求。這個故事成為了支羅服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賓結構,主語為人,謂語為“支羅服”,賓語為不合理的要求或他人的意愿。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被迫支羅服,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動。
2. 在這個項目中,我們不應該被支羅服,應該堅持自己的原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支羅服”與“被壓力和束縛所限制”聯系起來,形象地表示被迫接受不合理要求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與壓力、束縛相關的成語,如“束手無策”、“壓力山大”等,擴展對這些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被老師要求完成太多的作業,感覺自己被支羅服了。
2. 初中生:每天上學放學都要排隊,覺得自己被支羅服得無法自由行動。
3. 高中生:學習壓力很大,感覺自己被支羅服在書桌前。
4. 大學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有時會被公司的要求支羅服,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