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面目可憎
發音(Pronunciation):miàn mù kě z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外貌或行為極其丑惡可憎。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面目可憎是指一個人的外貌或行為非常丑惡、令人討厭和惡心。這個成語強調了一個人的外貌或行為讓人感到非常厭惡和憎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面目可憎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外表或行為令人討厭和反感的情況。可以用于描述某人的丑陋外貌、惡劣行為或者不體面的舉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面目可憎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二十五年》中。故事中,楚國的太子去周國參加盛大的宴會,但他的外貌非常丑陋,讓人們感到厭惡和惡心。因此,人們用“面目可憎”來形容他的外貌。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面目可憎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都有獨立的意義,但結合在一起則表示整體的含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丑陋外貌讓人覺得面目可憎。
2. 她的殘忍行為讓人感到面目可憎。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面目可憎”這個成語與一個丑陋、令人討厭的人或事物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同時,可以將每個字的意思單獨記憶,然后再將它們組合起來理解成語的整體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外貌或行為相關的成語,如“貌合神離”、“貌似強大”等,以擴展對這一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那只蟑螂長得面目可憎,我都不敢靠近它。
2. 初中生:他的欺凌行為讓人感到面目可憎,我們一定要制止他。
3. 高中生:這個政府官員的腐敗行為讓人覺得面目可憎,需要嚴懲不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