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板瘡
成語(Idiom):坐板瘡
發音(Pronunciation):zuò bǎn chu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因長時間久坐而在臀部或大腿上形成的潰爛性瘡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坐板瘡是指由于長時間坐在硬板凳或椅子上,導致臀部或大腿部位受到壓迫,血液循環不暢,皮膚組織受損而形成的瘡癰。這種瘡癰一般是潰爛性的,給人帶來劇痛和不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坐板瘡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因長時間久坐而導致身體不適或疼痛的情況。也可以比喻長期坐在相同的位置上,沒有變化和進步。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坐板瘡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隋書·經籍志》中,意指因為長時間坐在硬板凳上而導致的瘡癰。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硬木板凳,而且工作時間長,所以很容易出現這種瘡癰。后來,這個成語也被引申為比喻長期固守一個位置,沒有進步和變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短語結構,由“坐”、“板瘡”兩個成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整天坐在辦公室里,像坐板瘡一樣,一動不動。
2. 這個班長一直坐在辦公室里,像坐板瘡一樣,沒有實際行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坐板瘡”想象成長時間坐在硬板凳上而導致的瘡癰,以此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與坐姿有關的成語,例如“坐懷不亂”、“坐享其成”等,以擴展對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昨天坐在凳子上寫作業,結果屁股上長了坐板瘡。
2. 初中生:老師講課太長時間了,我都坐板瘡了。
3. 高中生:整天坐在教室里,感覺自己像坐板瘡一樣,沒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