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
基本解釋
(1).眺望一下;看一下。 南朝 梁 王僧孺 《落日登高》詩:“憑高且一望,目極不能捨。” 宋 孫光憲 《浣溪沙》詞:“蓼岸風多橘柚香, 江 邊一望 楚 天長。”《西游記》第三六回:“佇立草坡,一望并無客旅。”《兒女英雄傳》第五回:“隔墻一望,里面塔影沖霄,松聲滿耳,香煙冷落,殿宇荒涼。”
(2).指目力所及的距離。亦泛指較近的距離。 元 王實甫 《麗春堂》第一折:“則見貝闕蓬壺一望中。”《三國演義》第四九回:“ 武昌 一望之地,最為緊要。”《西游記》第九三回:“我這寺一望之前,乃是 舍衛國 。”
成語(Idiom):一望
發音(Pronunciation):yī w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遠遠望去,一眼可以看到的景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望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眼前的景象一目了然,一眼可以望到很遠的地方。它強調了眼睛的視野開闊,能夠一覽無余地看到遠處的景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望通常用于描述自然景觀、城市風景或者人群聚集的場景。它可以用來表達一個地方的廣闊和壯麗,也可以形容一個人的眼界寬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一望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山水詩。古人在山水間行走,常常駐足眺望,感嘆大自然的壯麗和廣闊。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望逐漸成為了一個用來形容眼界開闊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一望”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從山頂上一望,可以看到整個城市的美景。
2. 他站在高樓的陽臺上,一望無際的大海讓他感到心曠神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住成語“一望”可以通過以下方法:
- 將“一”字和“望”字分別與“一眼”和“望遠鏡”聯系起來,形象地表示遠遠望去的意思。
- 創造一個故事情節,想象自己站在一個高山上,一眼望去,可以看到整個城市的景色。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 學習更多與視野開闊、遠望有關的成語,如“一覽無余”、“目不暇接”等。
- 閱讀有關中國古代山水詩和景觀的文學作品,了解古人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和贊美。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站在山頂上,一望無際的田野讓我感到非常開心。
2. 初中生:我在旅游時站在高樓上,一望之間,我看到了整個城市的美景。
3. 高中生:在山頂上一望,我看到了廣袤的大海,仿佛可以看到地平線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