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等
基本解釋
唐 代選官,考試書判合格者,稱為“入等”。 唐 韓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銘》:“﹝ 李君 ﹞進士及第,試書判入等,補秘書正字?!薄?a href="/r_ci_54f8e30846aa2037f43c1b2e69b6b054/" target="_blank">新唐書·選舉志下》:“凡試判登科謂之‘入等’,甚拙者謂之‘藍縷’。” 宋 洪邁 《容齋隨筆·唐書判》:“ 唐 銓選舉之法有四……凡試判登科謂之入等。”
成語(Idiom):入等
發(fā)音(Pronunciation):rù dě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等級、水平低下,不堪入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入等源自于《漢書·律歷志》中的記載,原意為“入低等”。入等形容某人的水平、能力或品德低下,不堪一看。該成語常用來批評或嘲諷那些能力不足、品德低劣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入等多用于文學作品、演講、文章等場合??梢杂脕硇稳菽橙说哪芰Φ拖?、品德不好,或者用來批評某人的行為不當、無能。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律歷志》是東漢時期的一本重要史書,記載了當時的律歷制度和官職等內(nèi)容。其中提到了“入等”的概念,用來形容官員的等級和能力。后來,這個概念被引申為形容一個人的能力或品德低下,不堪入目。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是“入”,第二個字是“等”。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表現(xiàn)連入等都不如,怎么能勝任這個工作?
2. 這種行為簡直是入等行徑,我們不能接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入等”聯(lián)想為一個人低頭進入一扇小門,表示他的能力或品德低下,不堪入目。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在學習成語“入等”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官職制度和等級制度,以及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成績這么差,簡直是入等的。
2. 初中生:他的品德低劣,屬于入等的人。
3. 高中生:他的能力不足,完全是入等的表現(xiàn)。
4. 大學生:他的論文質(zhì)量很差,屬于入等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