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旐
成語(Idiom):旌旐
發音(Pronunciation):jīng y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旌旐,古代將軍帶領軍隊出征時所插的旗幟。比喻威風凜凜的氣勢或者顯赫的名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旌旐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旌”是旌旗的意思,指的是將軍帶領軍隊出征時所插的旗幟;“旐”是旗桿的意思。這個成語比喻威風凜凜的氣勢或者顯赫的名聲。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某人的聲勢或者名望非常顯赫,有威風凜凜的氣勢。可以用來形容軍隊的威武形象,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人在某個領域的聲望非常高。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論語·子罕》中有一句話:“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其中“與命”一詞,意思是與命令,即遵守命令。《傳記·卷二十四》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期,楚國有個將軍叫昭陽,他帶領軍隊出征,將軍府中的旌旗很舊,昭陽將軍就對手下的士兵說:“我軍將士的威風凜凜的樣子,還是從旌旗上可以看出來的。現在我們的旌旗都很舊了,不再有威風了。”于是他就派人去修整旌旗。這個故事中的“旌旗”被引申為形容威風凜凜的樣子,后來成為了成語“旌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旌旐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業績非常出色,在行業中的地位旌旐。
2. 這支軍隊的旌旐在風中獵獵作響,顯示出他們的威風凜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旌旐”與“將旗”進行聯想,將軍帶領軍隊出征時所插的旗幟就是旌旐。可以通過想象將軍帶領著威風凜凜的軍隊出征的場景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軍事制度和將軍的角色,以及其他與軍事相關的成語,如“馬革裹尸”、“虎頭蛇尾”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們班的班長非常厲害,就像一面旌旐一樣,我們都很尊敬他。
2. 初中生(14歲):我爸爸是一名軍人,他的旌旐在風中獵獵作響,我為他感到驕傲。
3. 高中生(17歲):這位科學家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旌旐,他的研究成果被全球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