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杠子
基本解釋
用棍子打人,攔路搶劫。比喻奪取別人利益。 梁斌 《紅旗譜》三四:“可沒有想到,一出門就碰上打杠子的。”
成語(Idiom):打杠子
發音(Pronunciation):dǎ gàng z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兩人或多人為了爭論某個問題而進行辯論、爭執的活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打杠子是中國的一種民間游戲,也是一種比喻。在游戲中,兩人或多人站在兩根杠子之間,用雙手相互推擠對方,試圖將對方推出杠子之外。在比喻中,打杠子表示爭論、辯論或爭執的活動,雙方意見不一致,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而進行激烈的爭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打杠子常常用于描述雙方意見不合,為了爭論某個問題而進行激烈辯論的場景。可以用于形容朋友之間的爭吵,同事之間的爭執,甚至是政治或社會問題上的爭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打杠子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春秋時期,齊國有兩位名士,一位名叫孟嘗君,另一位名叫管仲。他們在政治、軍事等方面有很高的才能,但是他們的觀點經常不一致,為了爭論問題時常激烈辯論。后來,人們就用“打杠子”來形容他們之間的爭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打杠子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動詞是“打”,賓語是“杠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人經常為了一點小事打杠子。
2. 會議上,兩位專家為了如何解決問題展開了激烈的打杠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打杠子”。可以想象兩個人站在兩根杠子之間,用雙手相互推擠,爭論不休的場景。這樣的場景很容易讓人記住“打杠子”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打杠子”相關的成語,例如“爭論不休”、“口水戰”等,以擴展對于辯論、爭論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同桌為了誰坐在教室前排打了一次杠子。
2. 初中生:我和朋友為了哪個游戲更好玩打了一次杠子。
3. 高中生:我們班上同學經常為了課堂上的問題打杠子。
4. 大學生:學術界的專家常常在會議上打杠子,爭論各自的觀點。
5. 社會人士:政治家們在辯論會上經常打杠子,爭奪選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