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鐙
基本解釋
見“ 瓦燈 ”。
成語(Idiom):瓦鐙(wǎ dèng)
發音(Pronunciation):wǎ dè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房屋破舊、殘破不堪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瓦鐙是由“瓦”和“鐙”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瓦”指的是屋頂上的瓦片,而“鐙”則是指門檻。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房屋破舊不堪,狀況極差。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房屋的破舊不堪,也可以用來形容其他事物的狀況極差,比如形容一個人的生活貧困、身體狀況不好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瓦鐙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成公二年》中。故事中,魯國國君成公因為一次戰敗,被迫逃亡,最后來到了一個農民的家中尋求庇護。這個農民的房屋非常破舊,屋頂上的瓦片已經殘破不堪,門檻也坍塌了。成公看到這個狀況后,不禁感嘆:“吾何以自處于瓦鐙之間!”從此,瓦鐙就被用來形容房屋破舊的樣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瓦鐙是由兩個實詞組成的成語,沒有形成固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間房子真是瓦鐙不堪,屋頂都漏水了。
2. 老人家的身體狀況糟糕至極,可以說是瓦鐙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房屋的屋頂上的瓦片都殘破不堪,門檻也坍塌了,形象地表示狀況極差的樣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形容房屋狀況的成語,比如“半壁江山”、“半壁河山”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家的房子老舊不堪,簡直像瓦鐙一樣。
2. 初中生:這個村子里有很多破舊的房屋,真是瓦鐙不堪。
3. 高中生:他的家境非常貧困,住的房子簡直就是瓦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