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
成語(Idiom):至正
發音(Pronunciation):zhì zhè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極為正直、公正,沒有一點兒私心或偏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至正一詞源自《左傳·襄公十五年》,原意為“非常正直”。在現代漢語中,至正一詞形容一個人非常誠實、正直,不偏袒任何一方,公正無私。這個成語強調了道德和品德的高尚,是對一個人為人處世的高度稱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至正一詞常用于夸獎一個人的正直、公正,適用于各種場景,尤其是在評價一個人的品德和道德方面。比如,可以用于贊揚一位法官在審判中的公正,或者稱贊一個人在處理事務時的正直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十五年》中記載,公元前528年,魯國的襄公在位時,有一位叫季孫的人被控誣告他人,襄公在聽取季孫的辯解后,認為他的辯解非常正直,沒有一點兒私心或偏見,于是稱贊他為“至正”,并赦免了他的罪行。這個故事后來成為了“至正”一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至正”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法官在審判中一直秉持至正的原則。
2. 他處理事務的態度一向是至正無私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至正”記憶為“非常正直”的意思,強調其高尚的品德和道德。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品德、道德相關的成語,如“正直無私”、“公正無私”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我們要做一個至正的人,不撒謊。
2. 初中生:作為班長,我要以至正的態度對待每個同學。
3. 高中生:我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個至正的律師,為正義發聲。
4. 大學生:在學術研究中,我們應該保持至正的學術道德,不抄襲他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