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埏
基本解釋
九州的邊際。亦指九州。 唐 王勃 《拜南郊頌序》:“風行電舉,未注景而浹九埏。” 明 李東陽 《大行皇帝挽歌辭》:“圣孝仁恩遍九埏,由來至性本天全。” 清 王夫之 《連珠》:“蓋聞心量無垠,筵九埏而郭萬國。”
成語(Idiom):九埏(jiǔ chéng)
發音(Pronunciation):jiǔ ch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心思十分敏銳,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和內在的道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九埏源自《莊子·秋水》:“秋水為天下之大,而不為大也;大也者,埏埴也。”埏埴,是一種用來制造陶器的粘土。成語“九埏”借喻人的心思敏銳,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和內在的道理。九埏可以理解為九塊粘土,象征人的心思,而心思的敏銳就像制陶師傅的手藝一樣精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九埏常用于形容人的頭腦聰明,思維敏捷,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和內在的道理。可以用來形容有智慧的人、聰明的學生、機智的領導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九埏的故事起源于莊子的《秋水》。莊子在《秋水》中通過描述秋水的特點,引申出“埏埴”的比喻,進而形成了成語“九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九埏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九”和“埏”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頭腦如九埏,對問題的分析非常透徹。
2. 這個學生思維敏捷,像九埏一樣能夠洞察問題的本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九埏”與洞察力、敏銳的思維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的腦袋里有九塊粘土,代表著他的心思,而這個人的心思就像制陶師傅的手藝一樣精湛,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和內在的道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莊子的其他哲學思想和成語,如《莊子·逍遙游》、《莊子·齊物論》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的頭腦像九埏一樣聰明,總是能夠找到最好玩的游戲。
2. 小學生:老師說小紅的頭腦像九埏,能夠很快地解答問題。
3. 初中生:他的思維敏捷,像九埏一樣能夠洞察問題的本質。
4. 高中生:他的頭腦像九埏一樣聰明,總是能夠給出獨到的見解。
5. 大學生:她的思維敏捷,像九埏一樣能夠洞察問題的本質,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