讬公行私
基本解釋
猶言假公濟私。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極諫》:“而乃馮附城社,蔽虧日月,託公行私,交游羣小。”
成語(Idiom):讬公行私
發音(Pronunciation):tuō gōng xíng s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以公務之名行私人之事,違背公正、公平原則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讬公行私是由“讬”、“公”、“行”和“私”四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讬”意為借;“公”意為公共、公正;“行”意為進行、實施;“私”意為私人、私利。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指借用公共事務或公共資源的名義來謀取私人利益,違背公正、公平原則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批評那些利用職權或公共資源謀取私利的人或行為。它可以用于政治、經濟、法律等領域,形容一些公職人員或組織在履行職責時,以私人利益為重,忽視公共利益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的齊國有一個官員叫田忌,他很善于馬術。一次,田忌和趙國的騎兵隊比賽馬術,他只有一匹好馬,其他馬都不如對方的馬好。為了贏得比賽,田忌讓自己的最好的馬和對方的最好的馬比賽,其他馬和對方的其他馬比賽。結果,田忌的馬贏了,但其他馬都輸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田忌讬公行私,以個人利益為重,不顧公共利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讬公行私是一個四字成語,結構為“動詞 + 名詞 + 動詞 + 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利用職務之便,讬公行私,損害了公共利益。
2. 這個官員為了謀取個人利益,經常讬公行私,違反了職業道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這個成語拆分成四個部分進行記憶,例如“借公行私”,并通過與實際生活中的例子結合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相關的成語和故事,例如“利令智昏”、“私欲膨脹”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一個同學讬公行私,經常作弊。
2. 初中生:政府官員應該廉潔奉公,而不是讬公行私。
3. 高中生:這個公司的老板經常讬公行私,導致公司的利益受損。
4. 大學生:在職場上,讬公行私是不道德的行為,會影響自己的職業發展。
5. 成年人:作為公務員,應該堅守原則,不讬公行私,為公眾利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