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觀
表觀(biǎo guān)
發音:biǎo guān
基本含義:外表的樣子或表面的現象。
詳細解釋:表觀指的是事物的外表或表面的現象,與內在的本質或實質有所區別。它強調事物的外在形態、外貌或外部特征。
使用場景:表觀常用于描述人、事、物的外表或表面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表觀來形容一個人的外貌、一個物體的外觀、一個事件的表面現象等等。
故事起源:表觀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齊物論》一書中。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故形離則神存,神離則形滅。是故有形無神,謂之廟;有神無形,謂之府。故形神俱滅,謂之表?!边@段話的意思是,如果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現象而忽略了內在的本質,那么就只能看到形而忽略了神,也就是只看到了表而忽略了本。這段話形象地描述了表觀的概念。
成語結構:表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形式為形容詞+名詞。
例句:
1. 他的表觀看起來很年輕,但實際上已經年過半百了。
2. 這幅畫的表觀非常逼真,讓人仿佛能感受到其中的動感。
記憶技巧:
記憶表觀這個詞語可以通過以下方法:
1. 將“表”字與“觀”字分開記憶,分別關聯到表面和觀察。
2. 想象一個人在觀察一幅畫時,只看到了畫的表面而沒有深入了解畫的內在含義,這樣就能聯想到表觀的意思。
延伸學習:
如果想進一步學習有關表觀的知識,可以了解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表里如一”、“表情”、“表演”等等。這些詞語都與表觀有關,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和運用表觀這個概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新同桌看起來很文靜,但是表觀可能會欺騙人。
2. 初中生:這部電影的表觀非常精彩,但是劇情卻沒有什么新意。
3. 高中生:在社交媒體上,人們常常只看到別人的表觀,卻很難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4. 大學生:這個實驗的表觀結果與我們的預期不符,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