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顯
基本解釋
(1).猶英明。《書·康誥》:“惟乃丕顯考 文王 ,克明德慎罰?!?晉 袁宏 《后漢紀·章帝紀》:“咨王丕顯,勤王室,親命受策;昭于前世,出作蕃輔,克慎明德?!薄赌淆R書·武帝紀贊》:“ 武帝 丕顯,徽號止戈。”
(2).大顯。 唐 司空圖 《華帥許國公德政碑》:“皇帝中興昌運,丕顯耿光。” 宋 沉遼 《龍華三會啟文》:“圣人應運,已洽太平之期;文武會朝,丕顯搢紳之列。” 梁啟超 《經世文新編序》:“豈圣人好為更張哉?以為不如是,不足以新民之耳目,而吾承天意以開新治者丕顯。”
成語(Idiom):丕顯
發音(Pronunciation):pī xi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聲名顯赫,威望極高。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丕,古代帝王的尊稱,意為極為尊貴;顯,顯赫、顯著的意思。丕顯形容聲名威望極高,地位顯赫。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聲望極高,地位崇高,或一些事物的重要性非常突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丕顯”源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當時,晉國的公子重耳被放逐到外地,但他并沒有氣餒,而是通過各種努力和智慧,最終重新奪回了晉國的統治權。在他重掌政權后,他的聲名威望達到了極高的地位,被人們稱為“丕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學術界的地位丕顯,是眾人學習的楷模。
2. 這座古城的歷史文化價值丕顯,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
1. 將“丕顯”拆分為“丕”和“顯”,其中“丕”是古代帝王的尊稱,“顯”表示顯赫、顯著。可以將“丕”聯想為帝王的尊貴地位,而“顯”聯想為顯赫的聲望。這樣記憶,可以幫助理解并記住“丕顯”的含義。
2. 可以將“丕顯”與“威名顯赫”進行聯想,因為它們的意思相似,都是形容聲名威望極高。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進一步了解古代帝王的尊稱和地位,了解古代帝王的治國理政和對國家的影響。
2. 學習其他形容聲名顯赫、地位崇高的成語,如“威風凜凜”、“聲名狼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的班長在同學中的地位丕顯,大家都很尊敬他。
2. 初中生:這位科學家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丕顯,他的研究成果被廣泛認可。
3. 高中生:這位作家的文學造詣很高,他的作品被譽為現代文學界的丕顯之作。
4. 大學生:這位企業家在商界的地位丕顯,他的創業經歷被很多人學習和借鑒。
5. 成年人: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丕顯,吸引了許多文化愛好者前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