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yī pán sǎn shā ㄧ ㄆㄢˊ ㄙㄢˇ ㄕㄚ一盤散沙(一盤散沙)
◎ 一盤散沙 yīpán-sǎnshā
[in a state of disunity like a sheet of loose sand] 像一盤松散的砂子;比喻人多卻不團結、力量分散
詞語解釋
yī pán sǎn shā ㄧ ㄆㄢˊ ㄙㄢˇ ㄕㄚ一盤散沙(一盤散沙)
形容力量分散,不能團結一致。 孫中山 《建國方略·民權初步序》:“ 中國 四萬萬之眾等于一盤散沙,此豈天生而然耶?” 魯迅 《書信集·致臺靜農》:“ 北新 已非復昔日之 北新 ,如一盤散沙,無人負責。”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八章:“我們象一盤散沙。同學們,這種情況我們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亦作“ 一片散沙 ”。 孫中山 《民族主義》第一講:“但是 中國 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團體,沒有民族的精神,所以雖有四萬萬人結合成一個 中國 ,實在是一片散沙。”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一盤散沙
成語(Idiom):一盤散沙
發音(Pronunciation):yī pán sǎn shā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整體或團體沒有團結一致,各個成員各自為政,沒有協作合作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一盤散沙”形容一個整體或團體內部的成員沒有團結一致,各自為政,沒有協作合作的狀態。這種狀態下,團隊的力量無法集中,合作效率低下,很難達到共同的目標。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群體或組織內部的分裂和不和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團隊、組織或集體內部的不團結、不合作的狀態,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群體或組織內部的分裂和不和諧。例如,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公司內部各個部門之間沒有協作,各自為政,導致工作效率低下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一盤散沙”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孟嘗君的大臣,他非常重視團結和合作。有一次,孟嘗君帶領楚軍與敵人作戰,他看到敵軍的隊伍松散無序,就用一柄劍在地上畫了一條線,然后用力一踢,線上的沙子散了開來。孟嘗君告訴士兵們,只有團結一致,才能戰勝敵人。從此,“一盤散沙”就成為形容團隊沒有團結一致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別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團隊一盤散沙,沒有團結合作的精神。
2. 這個公司內部各個部門之間沒有協作,整個公司就像一盤散沙。
3. 只有團結一致,我們才能戰勝困難,否則我們就會變成一盤散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一盤散沙”與孟嘗君畫線散沙的故事聯系起來,通過想象孟嘗君用劍畫線的場景,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團結合作相關的成語,如“眾志成城”、“同舟共濟”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的同學經常不團結,就像一盤散沙。
2. 初中生:班級合作項目中,如果大家不團結合作,我們就會變成一盤散沙。
3. 高中生:一個政黨內部如果沒有共同的目標和合作精神,就會變成一盤散沙。
4. 大學生:團隊項目中,如果成員之間沒有協作,整個團隊就會變成一盤散沙。
5. 成年人:只有大家團結一致,共同努力,才能避免變成一盤散沙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