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桑土綢繆
發音(Pronunciation):sāng tǔ chóu mi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用簡陋的材料或方法,經過巧妙的加工或處理,使之變得精美或有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桑土綢繆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桑土”指的是比較簡陋的材料或方法,“綢繆”表示經過巧妙的加工或處理。這個成語的含義是用簡陋的材料或方法,經過巧妙的加工或處理,使之變得精美或有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桑土綢繆常用于形容人們在困難條件下,通過巧妙的手段或方法,將簡陋的材料變得精美或有用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工匠在制作工藝品時,通過巧妙的加工,將粗糙的材料打造成精美的藝術品;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通過巧妙的處理方法,克服困難,取得成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貨殖列傳》記載了一個關于桑土綢繆的故事。相傳,戰國時期,齊國的一位工匠在做絲綢時,由于材料不足,只能使用桑樹的樹皮和土來制作絲綢。經過他巧妙的加工和處理,最終制作出了一匹精美的絲綢。這個故事由此衍生出了成語“桑土綢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個漢字組成,結構簡潔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用桑土綢繆,將廢棄的舊家具修復得煥然一新。
2. 在這個貧困的山村里,人們用桑土綢繆,將廢舊物品變成了有用的工具。
3. 這位藝術家用桑土綢繆,將廢棄的材料變成了一件驚艷的藝術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桑土綢繆”拆分為“桑土”和“綢繆”兩個部分記憶。想象一下,桑樹上的樹皮和土是非常簡陋的材料,而綢繆則表示巧妙的加工和處理。通過將簡陋的材料變得精美,就能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工藝品的制作過程,特別是絲綢的制作工藝。此外,也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粗制濫造”、“以卵擊石”等,來拓展對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用桑土綢繆,用廢紙做了一只漂亮的風箏。
2. 初中生:為了節約材料,他用桑土綢繆,將廢舊的塑料瓶變成了一個花瓶。
3. 高中生:他用桑土綢繆,將一本古舊的書修復得煥然一新,成為了圖書館的珍藏品。
4. 大學生:在這個創業的時代,我們需要用桑土綢繆,將有限的資源變成有價值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