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夷
基本解釋
猶民眾。古代用于少數民族。《后漢書·劉虞傳》:“ 虞 初舉孝廉,稍遷 幽州 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 鮮卑 、 烏桓 、 夫餘 、 穢貊 之輩,皆隨時朝貢,無敢擾邊者,百姓歌悅之。”《隋書·豆盧勣傳》:“民為之謡曰:‘我有 丹陽 ,山出玉漿。濟我民夷,神烏來翔。’”《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二年》:“臣家在 涼州 ,奕世豪望,為民夷所附。”
成語(Idiom):民夷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民眾中的平庸之輩或平民百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夷是由“民”和“夷”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民”表示平民百姓,“夷”表示平庸之輩。指的是沒有什么才能或特殊技能的普通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沒有特殊才能或技能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平庸無能的人。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于文學作品、演講等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董仲舒傳》中有一段故事:董仲舒是西漢時期的一位儒家學者,他非常看重人才。有一次,董仲舒的門下弟子向他推薦一個人,說這個人“有才華”。董仲舒卻回答說:“你推薦的只是個民夷。”意思是這個人只是一個普通的百姓,沒有什么特殊才能。從此,民夷就成了一個形容沒有才能的平庸之輩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名詞“民”和名詞“夷”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人雖然平凡,但他并不是一個民夷。
2. 別看他年紀輕,但他絕對不是一個民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平凡的人(民),被一個平庸無能的人(夷)壓在腳下,表示這個人沒有特殊才能。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人才、能力相關的成語,如“才高八斗”、“一技之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媽媽雖然不是個名人,但她絕對不是一個民夷。
2. 初中生:他雖然沒有特殊才能,但他并不是一個民夷。
3. 高中生:盡管他平凡無奇,但他并不是一個民夷。
4. 大學生:我認識的人中,沒有一個是民夷,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長。
5. 成年人:在職場上,只有努力學習才能避免成為民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