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跜
成語(Idiom):夔跜
發音(Pronunciation):kuí kuǎ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行走搖擺不穩,步履艱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夔跜是由“夔”和“跜”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夔指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形狀像虎而有龍角,能吹奏樂曲,代表著吉祥和善良;跜指行走搖擺不穩。夔跜一詞形容行走時搖擺不穩,步履艱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夔跜多用于形容人的行走姿態,也可用于比喻事物的進展或發展困難,表示艱難險阻、困境重重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夔跜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昭公十一年》。春秋時期,楚國昭公十一年,楚國大夫子胥去世。當時,子胥的遺體被放在一個大槨中,由六十四個人抬著出殯。由于子胥身材高大,抬棺人的步履艱難,行走搖擺不穩,被形容為“夔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夔跜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腿腳不好,走起路來夔跜不前。
2. 這個項目進展太慢了,一直夔跜不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夔跜中的“夔”字,想象成傳說中的神獸夔虎,它行走搖擺不穩,從而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行走、步履相關的成語,如“蹣跚”、“踉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7歲):他腿腳不好,走起路來夔跜不前。
初中生(14歲):這個項目進展太慢了,一直夔跜不前。
高中生(17歲):他腳上受傷了,走路夔跜不穩。
大學生(20歲):這個公司經歷了很多困難,但一直夔跜前行。
成人(30歲):生活中充滿了困難和挑戰,我們要勇往直前,不畏艱辛,不夔跜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