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敕
基本解釋
亦作“ 口勅 ”。1.口宣詔敕。《南齊書·垣崇祖傳》:“ 崇祖 去后,上復遣 荀伯玉 口敕,以邊事受旨夜發,不得辭東宮。” 唐 李綽 《尚書故實》:“﹝ 河東公 ﹞鎮 并州 ,上問有何事第言之。奏曰:‘臣有弟 嘉祐 遠牧 方州 ,手足支離,常繫念慮。’上因口勑 張嘉祐 可 忻州 刺史。”
(2).帝王口頭的詔令。《北史·王劭傳》:“ 劭 在著作,將二十年,專典國史,撰《隋書》八十卷。多録口敕。” 唐 白居易 《繚綾》詩:“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樣人間織。”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十六日》:“樓上時傳口勅,特令放罪。”
成語(Idiom):口敕
發音(Pronunciation):kǒu c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用口頭的方式傳達命令或指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口敕是由“口”和“敕”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口”表示口頭,指以口頭的方式傳達;“敕”表示命令或指示。口敕形容命令或指示直接通過口頭傳達,沒有書面文件或正式文件的形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口敕多用于形容上級向下級下達命令或指示的方式,強調命令的直接性和迅速性。也可用于形容口頭傳達信息的速度和效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口敕的具體起源暫無明確的故事或傳說。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口敕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主語“口”和謂語“敕”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領導親自口敕,要求我們加班加點完成任務。
2. 老師口敕學生們不要遲到,要珍惜時間。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口敕”拆分成“口”和“敕”兩個部分記憶。口形象地代表著口頭傳達的方式,而敕則代表著命令或指示。可以將口敕想象成一個人用口頭的方式傳達命令或指示的情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傳達命令或指示相關的成語,如“口頭禪”、“口授”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口敕我們要按時完成作業。
2. 初中生:校長口敕學生們要參加明天的運動會。
3. 高中生:領導口敕我們要提高學習效率,爭取更好的成績。
4. 大學生:導師口敕我們要積極參與科研項目。